影响浮漂灵敏的几个因素自身材料和工艺
来源:钓鱼123 作者:wangdong24 发表时间:2013-01-05 00:01:00814
(一)钓友喜欢用倍数(吃铅的重量除以自重的结果)这个词来形容浮漂灵敏与否,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区。吃铅0.6克的极细身大棚漂,做到1.5倍就可以称高倍,吃铅四五克的超大漂,做到四倍也是低倍,大棚漂的1.5倍比很多三倍的标准大鲫鱼枣核漂要灵敏的多,动作出的也要夸张,所以倍数是相对的,仅限于比较两只外观、体积都一样的漂,对于这样的,那么倍数高的灵敏。至于说那么我钓啥鱼都用大棚漂那是理论玩傻了,大鲫鱼枣核可以用0.8的主线,大棚漂可以用0.3的主线,但是你把大棚漂安在0.8的主线上,线组都绷不直还谈啥灵敏?所以这是实际垂钓的问题,今天不讨论。
(二)同等体积的浮漂,越轻越灵敏。所以把浮漂做轻是提高灵敏度的关键,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一般不做漂的人习惯认为漂身材料做轻是关键,其实漂脚和漂尾的选材对于浮漂灵敏度的提高不差于漂身材料。对于一支浮漂的成本,漂脚漂尾的成本比漂身材料的成本要大的多,漂身材料是最便宜最不值钱的,别听忽悠啥南非巴木以为多珍贵似的,其实用的基本都是南非巴木。
(三)浮漂材料与灵敏度的关系。传统的认为芦苇灵敏、巴木中庸、羽毛稳定的观点其实存在误区,常说的芦苇在做漂中有大概这么几类:南荻、云荻还有芒草等,芒草个人觉得不上档次不提了,荻类选材应该遵循表皮薄而光滑均匀、内瓤饱满而密实。有表皮的材料很大一部分自重都在表皮上,当然,强度和硬度也是靠表皮支撑的,芦苇不打磨、羽毛不去皮基本上都比优秀的巴尔沙目漂胚沉一些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芦苇灵敏巴木中庸这一说法,不管你用芦苇还是用巴木去做同样一只枣核漂,漂脚漂尾都一样的话那么只要你漂身做轻就可以很灵敏,而芦苇通过认真选材仔细打磨、巴木通过脱脂(其实就是高温烘干一段时间)和漂白,都可以做到很轻,所以只要功夫到位,喜欢芦苇还是喜欢巴木是个人审美的问题。不过芦苇的一大突出优点在于表层的强度,这一点在细长身浮漂上尤为体现。
(四)漂脚、漂尾材料与灵敏度的关系。其实对于一支高灵敏的浮漂,漂脚、漂尾的自重能占很大一部分,我测过普通的一元多一根的不上漆的漂尾玻纤,先径0.4、元径0.8、长度24厘米,它的自重是0.25克,而好的台湾同尺寸自重大概在0.12克,这就是一倍的差距,漂脚碳棒同样。这俩加起来,对于一个自重0.几克的浮漂来说,已经是多大的比重了?当你自己做漂的时候纠结多打磨一下芦苇漂胚让它减轻0.0几克,降低强度的同时有换好漂尾好碳棒来的更好吗?啥样的漂脚漂尾算好的?简单一句话是弹性最好比重最小的,往细了说,直是肯定的第一要求,漂尾透光性要好,漂脚漂尾的弹性均匀而且弹性出色,弹性不好容易爆漂。用打火机将做漂用的碳棒烧开看看纤维密度, 好的碳脚,纤维更多更密。然后弯成圆形,好的漂脚没有不圆的地方。
(五)油漆与灵敏度的关系。油漆要做轻,首先是油漆本身比重要小,其次是遍数要多,但漆膜要薄,多打磨。又轻又薄防水又好那么加上前面的工序最后成品的浮漂才最灵敏好用。油漆不一定要去比较有多硬,保证强度的同时要韧性好。
(六)做工与灵敏度的关系。浮漂的灵敏度还得看工匠的心态与自己钓鱼的心得,不愿认真仔细做好每一步骤的一般也不会追求高灵敏度,一个做漂的,他如果连做工都不在乎你还指望他给你在乎每一材料每一部分的那微量的重量差别?漂厂的一个主管告诉我,他们做漂时对最后出品的同一批浮漂那一点点自重的差别没一点概念,但是钓鱼人用着能感觉这批浮漂灵敏与否差别很大。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