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黑鱼)乌鱼|乌棒|蛇头鱼介绍
来源:钓鱼123 作者:一啸 发表时间:2011-01-06 21:31:00722
乌鳢亦称黑鱼,是一种肉食性凶猛鱼类,它与?鱼一样,以鱼、虾等为食。但它的捕食方法与?鱼不同,从不主动追赶猎物。乌鳢常潜伏在水浑浊、水草丛生的浅水地带,若在水质清澈、水流缓慢或平静的地方,则多隐蔽在水草下面或静止的水层中。在捕捉食物时,它从不借助强健的身体快速游泳能力追捕小鱼,而是辅以狡猾的手段达到追捕食物的目的。当它发现小鱼时,便在附近水草中隐蔽起来,静静窥视,等待对方松弛警惕,游动至它的附近时,突然冲向前,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一举咬住小鱼吞食。它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个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鱼类,甚至不放过自己的幼鱼。黑鱼还能在陆地上滑行,迁移到其他水域寻找食物,可以离水生活3天之久。是中国人的“盘中佳肴”。
一、【乌鳢的基本介绍】
乌鳢(读li)(Ophicephalus argus):亦称黑鱼,体呈乌黑色,由背至腹颜色逐渐变浅,圆鳞。冬眠时钻到稀泥里。温暖的季节,乌鳢在水中活动一段时间后,往往需要将头部露出水面,藉以辅助呼吸。
乌鳢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俗称:黑鱼、才鱼、乌鱼、乌棒、蛇头鱼、生鱼。
在中国,鳢科鱼类有两属:鳢属和月鳢属。鳢属内有乌鳢(及黑龙江亚种)、斑鳢、甲鳢、眼鳢、点鳢、鳢、纹鳢等7种;月鳢属仅有月鳢一种。目前作为养殖对象的是乌鳢和斑鳢。
乌鳢除高原地区外,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及北至黑龙江一带,尤以湖北、江西、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居多。长江流域以南亦有,但较少见。乌鳢的黑龙江亚种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流域的南部以及乌苏里江流域和兴凯湖、松花江等沼泽地带。斑鳢则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尤其是广东、广西、台湾、福建、云南等地较常见。
乌鳢肉质细嫩,口味鲜美,且营养价值颇高,因而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是人们喜爱的上乘菜肴。此外,鳢鱼还具有去瘀生新、滋补调养、健脾利水的医疗功效。病后、产后以及手术后食用,有生肌补血、加速愈合伤口的作用,也可治疗水肿、湿痹、脚气、痔疮、疥癣等症。
乌鳢对外界环境要求不严格,生活适应能力较强,即使在溶氧不足的水域中仍能生存。乌鳢在养殖上要求不高,生长迅速,运输方便,近年来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和国外贸易的需要,乌鱼渐成为特种养殖品种一族,乌鱼的养殖技术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看来这乌鳢全身都是宝啊!肉质好,口感好,营养价值高,难怪是钓鱼人的所爱
二、【乌鳢的形态特征】
乌鳢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距吻端颇近。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为一小圆孔。鳃裂大,左右鳃膜愈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辅助功能的鳃上器。
乌鳢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各有两行黑色斑纹。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
乌鳢鱼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鳞片,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鳞片,行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基。
乌鳢背鳍颇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距吻端较近。腹鳍短小,起点于背鳍第4-5根鳍条下方,末端不达肛门。胸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起点于痛鳍第15-16根鳍条下方。尾鳍圆形。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
乌鳢鳔单室,细长,前端圆形,末端较尖,延至臀鳍基底上方。胃呈囊状,幽门垂2个,粗长,约为肠1/3。肠短双曲,长于体长二分之一。
乌鳢的黑龙江亚种主要特征为:背部颜色为深绿黑色,体侧有不规则黑绿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部同色,胸鳍和臀鳍色浅。
乌鳢与斑鳢的主要差别是:乌鳢体较长,斑鳢体较短;两者头顶部斑纹也有明显差别: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则呈近似“一八八”三个字之斑纹;此外,乌鳢的头比较尖长,更似蛇。
乌鳢是水族中的强者,它平时喜欢栖息于水草茂盛或浑浊的水底,当小鱼、小虾等游近时,它便发起突袭将这些小动物吞掉,一条0.5公斤的黑鱼能一口吞下一条二三两重的草鱼或鲤鱼。黑鱼的生命力很强,在淡水鱼类中居首位。有人做过实验,把黑鱼放在潮湿阴凉的陆地,可活半月之久。因为一般鱼类只能吸进溶解在水中的氧,而黑鱼还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它凭借这一“特异功能”,当久旱无雨,湖水即将干枯时,它能像某些动物冬眠一样,即呈蛰伏状态,这时它尾部朝下把身体坐进泥里,只留嘴巴露在泥面以上,俗称黑鱼“坐橛”或“坐遁”,这就是黑鱼的“旱眠”。这时它处于麻木状态,可持续数周,等再次来水时黑鱼便恢复正常生活。
从乌鱼的形态特征上来看,感觉还是挺吓人的,尤其是尖尖的鱼脑袋如蛇头一般,再加上黑色的身体,总给人一种诡异的感觉,却想不到,这鱼全身鱼鳍都无毒,只要你赶,尽管放手去抓就好,呵呵~~
三、【乌鳢的生活习性】
乌鳢是营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库、池塘等水域内。时常潜于水底层,以摆动其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
乌鳢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和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缺氧时,它可以不将头露出水面。借助在鳃腔内由第一鳃弓背面的上鳃骨和舌颌骨伸展出的骨片组成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即使在少水和无水的潮湿地带,也能生存相当长时间。乌鱼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水温为16-30℃。当春季水温达到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夏令季节活动于水体的上层;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深处;冬季水温接近0℃时,则蛰居在水底泥中停食不动。
乌鳢具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当天气闷热、下雨涨水时,乌鱼往往会跃出水面,沿塘堤岸逃逸;在有流水冲击时也会激起鱼跃而逃跑。若其生活的池塘饵料不足时,亦会向他池转移,转移时其身体似蛇形,缓缓向前移动。
四、【乌鳢的食性特征】
乌鳢为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且较为贪食。捕食对象随鱼体大小而异。体长3厘米以下的苗种主食挠足类、枝角类及摇蚊幼虫等,体长3—8厘米以下的苗种以水生昆虫的幼虫、蝌蚪、小虾、仔鱼等为食,体长20厘米以上的成鱼则以各种小型鱼类和青蛙为捕食对象(小型鱼类主要指鲫鱼、餐条、赤眼鳟、泥鳅及各种家幼鱼)乌鱼的游动速度快,但捕食一般不追赶猎物,而是隐藏于水草或其他隐蔽物附近,并高度注视四周的动静,一旦发现有鱼类等适口活饵游经附近时便迅速出击,一举捕获。乌鱼的摄食量大,往往能吞食其体长一半左右的活饵,胃的最大容量可达其体重的60%上下。据解剖,一条500克重的乌鳢,在较短时间内吞食10厘米长的草鱼种8尾。乌鱼还有自相残杀的习性,能吞食体长为本身三分之二以下的同类个体。其食量大小与水温有密切的关系。夏季水温高时相当贪食,摄食量大;当水温低于12℃时即停止摄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动物性饲料不足时,也能以豆饼、菜饼、鱼粉等人工配合饲料为食。
五、【乌鳢的年龄与生长】
乌鳢生长速度相当快,但不同地域、不同的环境中,乌鳢与斑鳢的生长速度不尽相同。
乌鳢当年孵出的鱼苗,年终平均体长可达15厘米,体重50克左右;根据在太湖采集的标本,提供以下数据。
乌鳢各年龄生长速度为:
1、冬令鱼体长14.2-19.2厘米,体重115-428克;
2、冬令鱼体长24-28厘米,体重350-760克;
3、冬令鱼体长32.厘米,体重605-1000克。
斑鳢各年龄生长速度为:
1、冬令鱼体长19.0-39.8厘米,体重95-760克;
2、冬令鱼体长38.5-45.0克米,体重625-1395克;
3、冬令鱼体长45.0-59.0厘米,体重1467-2031克;
在人工养条件下,当年个体重可达250克,翌年达500-1000克。
六、【乌鳢的生殖习性】
乌鳢的产卵季节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而异,在华南地区为4月中旬至9月中旬,5、6月最盛;中地区为5~7月,以6月较为集中,繁殖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为20℃-25℃。
乌鳢性成熟年龄,在不同的地区也略有差异,在华南地区通常体长为20厘米以上的1冬令鱼性腺已成熟,而长江流域一带则需要2冬令和体长30厘米左右才能产卵。乌鳢能在池塘、河沟及水库等水域内自然繁殖,产卵场一般分布在水草茂盛的浅水区。怀卵量、产卵量与亲体个体大小有关。乌鳢的怀卵量通常每公斤体重约为2-3万粒,0.5公斤重斑鳢产卵量一般为0.8~1万粒,个别可达1.1~1.2万粒。
乌鳢产卵方式是营造巢类型。产卵前,性成熟的雌雄亲鱼成对地游动在产卵场地,共同用口御取水草、植物碎片及吐泡沫营筑略呈环形、直径约0.5~1米、漂浮于水面的鱼巢,巢筑成后,在风平浪静的早晨日出前,雌、雄鱼相互追逐、发情,然后雌鱼在鱼巢之下接近水面处,腹部向上呈仰卧状态,身体缓缓摇动而产卵于巢上,与此同时,雄鱼以同样姿态射精于此。鱼分多次产卵。产卵后亲鱼守于巢底,保护鱼卵,免受侵害。
乌鳢的卵金黄色,有油球,为浮性卵,卵径2毫米左右。鳢黑龙江亚种卵径略小,约1.5毫米。精卵的孵化时间与水温有关:水温较低时,孵化化时间较长;水温较高,则孵化时间短些。刚孵出的鱼苗全长3.8~4.3毫米,体遍布黑色素细胞,胸鳍原基出现,油球和卵黄囊使体部明显膨大,外形象蝌蚪,常侧卧漂浮于近水面,运动能差,依靠吸收卵黄而生。苗全长达6.1~6.2毫米时,胸鳍、鳃裂和口均已出现,卵黄内油球位置移至腹部,常呈仰卧状态于水面,并能向下作短程垂直运动,开始摄食,亲鱼随群保护;全长达7.4-7.5毫米时,全身黑色,卵黄囊消失,集群游动,开始摄食,亲鱼随群保护;全长达15.5毫米时,体呈黄色,奇鳍末端呈黑色,背鳍、胸鳍和臀鳍已具鳍条,腹鳍则始现鳍条,开始分散游动,亲鱼亦停止护幼。
七、【乌鳢的捕食特点】
乌鳢是一种肉食性凶猛鱼类,它与鳡鱼一样,以鱼、虾等为食。但它的捕食方法与?鱼不同,从不主动追赶猎物。乌鳢常潜伏在水浑浊、水草丛生的浅水地带,若在水质清澈、水流缓慢或平静的地方,则多隐蔽在水草下面或静止的水层中。在捕捉食物时,它从不借助强健的身体快速游泳能力追捕小鱼,而是辅以狡猾的手段达到追捕食物的目的。当它发现小鱼时,便在附近水草中隐蔽起来,静静窥视,等待对方松弛警惕,游动至它的附近时,突然冲向前,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一举咬住小鱼吞食。
八、【乌鳢保护幼鱼特点】
乌鳢的亲鱼有着护幼的习性。每当繁殖季节来临,雌雄亲鱼将产卵地点选择在沼泽、湖泊、水底、小河的水草丛中的岸边,或是长有芦草的浅水滩中。产卵前,雌雄亲鱼共同衔取水草或植物碎片构筑鱼巢。产卵后,一对亲鱼或仅雄鱼潜伏于鱼巢中,或巢的附近守护鱼卵,不让别的鱼类或蛙类靠近,以免受其伤害。刚孵出的仔鱼,卵黄囊使其身体前段显著膨大,而侧卧于水面轻轻浮动,亲鱼则守护于仔鱼下方。随着仔鱼的发育,卵黄囊的消失,幼鱼能作垂直游动,但只限于鱼巢附近。
这时亲鱼的防御活动更为强烈,若有其它鱼类或蛙类企图对幼苗偷袭,亲鱼将全力以赴驱赶之,幼苗长至10-30毫米时,活动能力加强,行动活泼,活动范围也随之扩大,此时亲鱼与幼鱼群集于一起,穿梭在鱼苗周围,加强保护。直至幼苗至40-50毫米时,鱼体体色由黄绿转成墨绿,各鳍出现鳍条,有较强游泳能力,这时幼鱼开始分散营独立生活,雌雄亲鱼到此时也就结束其一年一度的护幼生活,离开鱼巢,寻找自己的栖息环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免费注册